重任的时代新人。
3、围绕“五大核心素养”,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。以重大节庆日为契机,依托“红色基因寻访”“传统文化进校园”等主题活动,充分利用陕西红色资源和文化资源,线上线下组织师生感受文化氛围,推动核心价值观培育常态化,增强青年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。扎实开展第十一届“青院好青年”评选工作,更好地发挥榜样引领作用,讲好奋斗故事,传递青春力量。
4、持续加强网上共青团建设。优化新媒体矩阵运营机制,运用好微博、公众号、抖音等新媒体平台,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。充分挖掘学生群体中的自媒体账号大V,通过青年视角创作一系列有感染力、影响力的短视频作品,生动展现青年学生积极乐观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积极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青春风采。打造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建设,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。二、坚持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相统一,着力提升服务精准化和专业化水平1、加大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建设力度。大力推进青春建功“十四五”行动,深化青春助力乡村振兴服务,扎实推进大学生社区实践拓展计划,打造“一系一品”志愿服务精品项目。组织各级团学组织积极开展“学雷锋精神,树时代新风”志愿服务月系列活动,传播新思想,引领新风尚、营造全院师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,推进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入心入行,激发团结奋进的信心和决心。2、加大社会实践服务项目的供给力度。加强对“挑战杯”、“ 创青春”等双创品牌活动的支持参与,服务学生就业创业适应能力提升。加强校地、校际联系,推出更具实践特色、社会广度的社会实践项目,加强系属社会实践团队的组建,大力开展“三下乡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切实增强共青团服务育人的组织力、服务力。3、加快推进“第二课堂成绩单”制度建立。积极协同教务处、学工部、马克思主义学院、公共课理论教研部参与完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激励机制,吸引更多师生参与创新创业、社会实践、社团活动、竞赛展演等实践活动中来,提高学生活动文化内涵,依托各学生组织、学生社团等载体,精心举办“蓬勃杯”篮球赛等文体活动,组织学生社团开展经典诵读、书香校园等系列活动。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,以校园文化活动引领学生成长,提升学生获得感。4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维护学生合法权益。依托 “院领导接待日”,发挥学生骨干“信息员”作用,对“表白墙”、超话等反映的问题进行梳理反馈,主动联系、积极回应、建立学生权益维护的组织化信息反馈渠道。对日常学生关切,努力搭建平台,引导学生理性表达诉求,做好思想教育引导、